孙子评传

首页
字体:
上 章 目 录 下 页
五、桂陵之战
    齐威王即位初年,一方面积极进行政治改革,国势开始转弱为强;一方面又忙碌开展外交活动,为争取与国而奔走。公元前356 年,齐威王与赵成侯。宋桓侯相会于平陆;次年,又与魏惠王相会,在郊外田猎。到公元前354年,大国间的战争终于爆发。先是,"邯郸(赵)伐卫,取漆、富丘"(《水经·济水注)引《竹书纪年》)。卫国原是朝魏的,是魏的属国。赵攻卫略地,当然是魏国不能容许的。故魏国立即派出重兵八万,由将军庞涓率领,进抵茬丘,攻取了卫国的一些地方。并直逼赵都邯郸。赵派使者向齐国求救,齐威王就召集大臣商议对策。当时齐国内部分成两派。以齐相邹忌为首的一派主张;"不如勿救。"因为魏国势强盛,救赵会得罪了魏国。引火烧身。以齐将段干纶为首的一派认为:"弗救,则我不利。"因为魏国兼井了邯郸后,必然威胁到齐国。齐威王觉得主救的有理,于是决定起兵。在论到起兵后如何行动时,有人主张:"军于邯郸之郊。"段于纶则指出"夫救邯郸,军于其郊,是赵不拔而魏全也。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,邯郸拔而承魏之弊,是赵破而魏弱也"。(《战国策·齐一》)段干纶的策略正和孙膑的用兵之法不谋而合。这说明孙武的"避实击虚"、"攻其所必救"的兵法理论,已为当时许多军事指挥者所接受而运用于战争实践。

    孙膑的指挥才能早为威王所赏识。齐国决定起兵救赵后,威王欲以孙膑为将。膑辞谢说:"刑余之人不可。"于是,改以田忌为将,孙膑为军师,坐在辎车中谋划定计。田忌率领齐军八万出境,原想先救被魏攻伐的卫国,再引兵至赵,与魏军主力决战。孙膑反对这样的打法,他说:"解杂乱纠纷者不可握拳而击之,救斗者不可以手相助而搏之,避其抗衡而捣其虚空,这样事形相隔而其势必禁,则彼自为解兵也。今魏急攻赵,轻兵锐卒必竭于外.而老弱疲于内。君不如引兵疾走大梁,据其街路,冲其方虚,彼必释赵而自救,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毙于魏也。"(《史记·孙子列传》)田忌从其计。

    为了迷惑敌人,孙膑提出"请南攻平陵(今山东曹县西)。平陵,其城小而所辖之县大,人众甲兵盛,是东阳地区的战略要地,甚为难攻,吾将示之疑。平陵,南有宋,北有卫,当途又有中丘的阻隔,攻其地是粮道绝也。吾将对庞涓示之以不明智的事。"于是全军徙其营舍,直走平陵。临近平陵时,孙膑又问田忌:"在率军参战的都大夫中,有谁不明事理?"田忌答"齐城。高唐。"孙膑接着讼"那就请派齐城、高唐二都大夫,分别率领其部下为先锋队去攻打平陵。在通往平陵的路上,要经过魏国的横、卷二都邑,那里有四通八达的环城大道。横。卷二邑,必有魏军在坚守阵地:而通达大途,也是敌人兵车甲上之所处也。吾后续部队强劲。而主力部队结集不散。这样,当先锋的齐城、高唐二部,前有平陵坚城之阻,环途上的魏军又击破其后,二大夫必然败亡,甚至有被杀之可能。"田忌按照孙膑的计划,经过一番部署之后,就把齐城、高唐所属的士卒断为两部,直奔平陵。将蚁附攻城。在横、卷二邑环途上的魏军,果然接连不断夹击其后。齐城、高唐二部当行进于路途之中,未及攻城,就被魏军杀得大败。

    田忌不知这是孙膑故意设下的迷惑敌人之计,便召孙膑问道:"吾攻平陵城不得,而又丧失齐城。高唐二部,当路而败亡。事将奈何?"孙膑接着布置道;"请遣轻车,西驰大梁之郊,以激怒其气。同时要分出少量的士卒跟随在战车之后,以示吾军之寡。"田忌又按照孙膑的布置去行事。

    在赵国进攻邯郸的魏将庞涓,先是听说齐军南下平陵。庞涓知道平陵城坚固难攻,没有把它放在心上,还是继续不停地围攻邯郸。后来听说齐军的齐城。高唐二部,在攻平陵途中被魏军击得大败,更滋长了庞涓的轻敌心理。到公元前353 年七月,在庞涓率领的魏军猛烈攻击下,终于"邯郸拔"(《战国策·齐一》)。这时,庞涓忽听得齐军以少量的兵车士卒,西驰大梁,钻到魏国的心脏里来了,不由得怒火中烧。


本章未完,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
上 章 目 录 下 页